汽车市场普遍存在一个现象,系出同源的车却有着两极化的销售成绩,可能是因为挂上了不同品牌,也可能是因为车厂用上了独门的暗器强化产品,若是同厂牌同车系的不同车型,虽无关品牌形象,但却受市场口味、售价策略及配备等级等因素影响,因此有着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。
上面整理出来的车,就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现象,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,譬如C-Class Classic及Avantgarde的支持者就呈五五波,它们的同款不同命是C200K以Classic为主,C280以Avantgarde卖得较多,但总数上则差不多,这得在细分之后才能看出脉络。而最常发生的状况就是在底盘开发阶段结束后,两部车就分道扬镳各玩各的,譬如S80与Mondeo、Cayenne与Q7。至于最哀怨的车款,非Tiida四门莫属,它只和五门差一截屁股,但是销售情况却大大不同,下面就让我们看看,系出同源的理念在经过市场考验后,是同款不同命?或是同样歹命!

Ford Escape vs. Mazda Tribute
苦情兄弟档
首文大
在1990年代SUV车型迅速崛起,承袭以往MPV的大车舱与高顶优点,SUV市场不断扩大,台湾从九○年代初期的15%市佔率,直到今日超过30%,然而在美国甚至发展超过半数,于Y2K之际达到54%之谱。如此竞争激烈的SUV,在过去十年间,自然形成许多类型与特色车款。

不论是由早期的固定轴悬吊搭配承载式车体结构(即废除分离式大樑),或者直接援用轿车底盘创造出低成本的新车型。当时的RAV4就是个例子,战争爆发的时间正是1995年。此车使用Celica底盘,创造出轿车般的轻巧灵活操驾特色,并且赋予更为都会化的外观,成功的创造出新级距,都会小型SUV,而自此它也不再诉求越野。紧随在后的就是Honda与Land Rover合作,本田在隔年1996推出CR-V,LR则因为财务而稍有延宕,但亦尾随在后于1997年推出Freelander。

分进合击
变成双头蜡烛
当时这类小型都会SUV在北美有着非常大的市场,在欧洲更是受到欢迎,不单是RAV4卖翻天,就连CR-V也连连告捷。这时才回过神的大福特集团,也重视到这个新兴市场,于是使用马自达626的底盘,依样画葫芦的推出Ford Escape,并且于2001年上市,而隶属大福特集团的Mazda也同步推出孪生车Tribute。自此刻起,来自相同设计的车款,开始走向不同的命运,本是同根生,也不得不相煎。

在九○年代,福特仍是个强势品牌,仅管房车系的Mondeo已经开始疲软,但是搭上SUV热的顺风车,Escape一度以「路是Escape走出来」的诉求,在台湾市场打下一片江山,当时快手快脚将CR-V导入国产的南阳,也一度败北在Escape手下。但是在体质面,台湾福特的车系有三大来源,一个是德系设计、一个是纯正美系、再来自马自达系统。而国人偏好德系车型,对于美系仍普遍存在着耗油、毛病多的传讹。这个要命的想法,迫使Escape赶紧推出2.3车型应对,藉由相同的税金、更大的动力表现来为油耗这件事缓颊。

反观马自达系统,原本进口车部份已经打下良好根基,在台湾不论上下阶层,都清楚的知道Mazda的车款品质良好,中古车价也不错。同时马自达国产化部份,也渐渐开出红盘,清晰的产品定位,以其和风为诉求,与福特完全切割。但是厂商不说,老百姓可都知道,为何同样的车款,马自达总是要贵个三、五万,儘管厂商在配备部份稍做区隔,但是福特没有的,sales也会送给你,福特的低价策略,也成为Mazda的包袱。行销上是这样说的:我们的车组装比较细,我们的车毛病也比较少。这些话等同就是中伤福特,宛若兄弟阋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大家庭中。

之后大福特对此车作了最大的改变,将车迷诟病的方向机柱排档改为轿化的「中空檯鞍部排档」,同时Mazda部份导入钢琴烤漆提升内装质感,Escape也以类金属等更多样的材质营造内装新风格。
但是强劲的对手CR-V与RAV4,都已经进入第三代车型,设计更趋成熟也更为先进,导致市场天平开始倾斜!为何不导入「二代车型」,因为在目前车市规模下导入大改款车型,无疑是雪上加霜,就连裕隆日产都不敢这幺干!我们认为这对孪生子目前已与Nissan X-trail相同,沦落为「国产SUV二军」,Mazda受至于规模经济,有着说不出的苦,Eecape虽然打出低价策略,但也因「廉颇老矣」现实、销售平平,它们仍是命运共同体,Tribute若没有Escap帮忙养活生产线,也难以独撑大局,若没有Escape撑着,福特产品线将残缺不齐,两车堪称国产车界的「苦情兄弟档」。



Infiniti FX35 vs Nissan Murano
品牌设定大不同
提到Infiniti会让人想到些什幺?全车系运动化的造型设计、强悍十足的V6引擎以及刻意运动风格的底盘调校,姑且不论Infiniti是刻意包装,抑或是产品本质就是如此,总之运动化的形象确实深植人心。

全新推出的FX车系,具备两种引擎让消费者选,其中包括3.5 V6以及5.0 V8两种不同动力来源,其中3.5 V6引擎乃是VQ35HR引擎,动力输出相当强劲,而且新车还配上新款的七速手自排变速箱,动力组合上几乎让人没有挑剔的部份。

姑且不管油耗、停车、税金这些问题,驾驶FX35是一件非常爽快的娱乐,跑车化调校的底盘确实有其功力,然而它跟Murano之间的共通之处其实并不多,除了相似的车身造型之外,就连3.5升V6引擎都小有不同,FX35车上使用的乃是VQ35HR引擎,动力输出可比Murano车上的VQ35DE大得多。

至于在底盘方面两者之间并非调校不同而已,基本的机械结构乃是完全不同的设计,也难怪驾驶起来的气氛有相当大的差异。

对于Infiniti来说,FX35可说是在台湾能见度最高的车款,它的造型与实质表现都相当优异,而且品牌为它创造出相当丰厚的附加价值,包括运动与尊贵两种不同方面,再加上比起欧系LSUV更具亲和力的价钱,不难理解FX在市面上能见度颇高的原因。

基本架构类似
但Murano设定大异其趣
虽然Murano的体型相近、採用相似的引擎,但是骨子里与FX35的共通之处并不多,基本上使用的底盘并非想像中的相同平台不同调校下的产品,就连所使用的动力来源都不是相同的产物,虽然同样是VQ35引擎,但是编号最后的DE与HR则代表着引擎细部机械结构的差异。

相对于FX35的浓厚运动风味,Murano的整体表现文雅得多,没有夸张的21吋轮圈、硬派跑车般的驾驶反应,就连车室内的气氛也温馨、家庭得多,而这正是两者之间罪明显的区隔—「一文一武」。

Infiniti FX成功营造出高价精品的气势,再辅以运动化的造型与驾驶风味,让它成为十分具有特色的车款,Murano的各项表现组合则显得较为平凡,可说是中规中举的LSUV设定,动力输出虽然不属孱弱一辈,但也没有豪强快感;舒适设定的悬吊系统乃是最为保险安全的手法,整体而言它的的得分不低,但相对少了激情。

然而Murano所需突破的窘境与东瀛战神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纵然它是进口车、表现也够称头,但始终还是Nissan,一辆与同品牌产品相对昂贵的Nissan,或是一辆比竞争车款相对实惠便宜的Infiniti?真是个吊诡而有趣的问题。


M.Benz C200K
Classic vs. Avantgarde五五波
车身放大且造型更具运动感的W204 C-Class,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依水箱护罩设计区分两种脸孔,标榜跑格的Avantgarde版使用过去M.Benz Coupe车种专用、内含大型厂徽的宽幅百叶式样;而走舒适风的Classic、Elegance车型则仍为传统多幅横栅型搭配引擎盖上的三星立标。

M.Benz对C-Class採用的双型双格做法,目的自然是给予消费者在单一车型之中,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风格,所以除了W204之外,最近发表的GLK也分有Sports和Off Road Styling Package两种造型。这样的模式在贩售上目前已获得车主极大的认同,我们以入门的C200K为例,Classic与Avantgarge两者的销量即在伯仲之间,尤其是后者的售价要比前者贵了19万元(218/199万元),这同时证明了价格不是问题,客户喜欢才是重点的销售磐石!

C-Class两种车型除了水箱护罩不同外,Avantgarde版外型差异还包括气坝外罩为网目型,前/后保桿、雾灯框追加镀铬装饰,加上五幅双肋17吋铝圈和225/45宽胎的组合,相较之下无镀铬饰条妆点、採七幅式铝圈匹配205/55/16车胎的Classic车款就显得内敛许多,两种买家很容易便能区隔出来。

造型与用料差异
销售比各佔一半
内装方面,Classic级距缺少两颗门下安全灯、前座足部照明与后座中央扶手,同时座椅为Artico人造皮质,饰板亦属钢琴烤漆式样,四幅方向盘快拨键则变为双向架构,相对控制功能也不如Avantgarde版附声控的五向拨键,以上即是同型车Avantgarde级比Classic级贵许多的原因。

另外,Avantgarde版驾驶舱除铺陈真皮座椅、铝质饰板外,多功能方向盘也能进行细项的设定,其仪錶板并採铝合金铺底辅以镀铬外环,整体可说是带有高度质感的运动风味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两部车在实际驾驶风格上并无明显差异,毕竟它们的动力皆为184hp/25.5kgm,且都搭配五速手自排变速箱,加上机械式可变阻尼减震筒+方向机齿比缩小(14.5:1)为主轴的Agility Control Package成为标配,操控部份仅因胎宽影响在激烈过弯时稍有不同;当然,车胎採225/45/17尺码的Avantgarde,相对稳定性或极限皆更上一层楼,此举亦符合该型买家的需求。

此外,不论是Avantgarde或Classic,其安全配备皆为相同的高标準,除了全面标配同于小改款E-Class的Pre-Safe系统与Neck-Pro主动支撑头枕外,电子辅助则在既有的整合式ESP循迹控制之余,还加入首见于W221 S-Class的Adaptive Brake装置。如此由于具备上坡起步防后滑、急煞时瞬间加大液压力及在雨天刮除碟盘水分等功能,最佳制动效果与增进日常使用便利性也得以发挥到最高点。

最后,W204 C-Class的另一项科技是展现在车舱内,其中控檯上方的活动遮盖内设有一液晶显示幕,中央扶手前并配置一颗整合旋扭控制萤幕选项,此设计概念也是来自W221 S-Class。由于国内导入车型(含C63 AMG)统一配用初阶的Audio 20系统,因此Avantgarde和Classic的萤幕为小型4.9吋式样,音响则内建吸入式可读MP3格式CD,以及附带Aux-in外接音源功能,儘管旋钮之于萤幕的设定选项不多,但由于蓝芽免持听筒成为标配,便利性亦让人感到贴心。结论就是这双重外型的选择纯粹为「爽度」,同时此配套措施确实成功,相信未来绝对会有愈来愈多的车款仿效才是。




Tiida 4D vs 5D
五门的零头都比四门多
相同的车名、相似的机械结构以及相近的售价,Tiida四门车款与五门车款之间的销售命运却大大不同。Tiida四门车款的售价从1.6B到1.8P车款间的售价从49.9~70.5万元,五门车款的售价则从63.5~70.5万元,顶级车款的售价相同,但往下则有许多不同的选择。

从售价分布来看,入门级车款应为1.6B四门车,49.5万元的售价可说是相当平实,再加上近期Tiida以获得国产环保车奖项为由,推出「Green Tiida」专案,售价分别是四门48.9万、五门58.9万;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真正赢得环保奖的车款是1.6四门车款,但在一般路上Tiida四门车款的能见度似乎没有Tiida五门车款来得高,「愈贵愈好卖?」其中的原因相当耐人寻味。

Tiida四门车款的造型在前半段与五门车款相同,但在B柱之后就开始出现差异,差别最大的部份在于那一截彷彿像是组织增生般的车尾,对于长辈来说,三厢四门车款看起来就有着较大的安全性,但对于稍有实际用车经验的人来说,四门房车的行李厢却不见得比较实用。

对于Tiida四门车款来说,到底有多环保并非决胜关键,而是这辆车的造型,如果加上尾厢的车身线条可以更成熟、让它看来「浑然天成」的话,说不定能换来更多的买家,可惜的是要变更车身外观造型,并不是这幺简单的事。


相同税级不同油耗
经济小车难承之重
相对于Tiida四门车款的相对少数,Tiida五门车款虽然在路上较为常见,但仍有许多消费者对于车辆有着与原厂完全不同的期待。五门车款对于空间运用较有弹性,虽然车身短了一截,但藉着可分离倾倒、前后滑动的后座椅,Tiida五门车款对于空间运用更具弹性,有自行运载过「大型液晶萤幕」的读者就知道我们在说甚幺。

从售价方面来看,则可发现Tiida五门车款的吊诡之处,五门车款的售价较四门车款价格高出10万元以上,其中主要的价差来自引擎,四门Tiida可选用入门的1.6升引擎,五门车款则是直接以1.8升引擎起跳,并无其他的动力选择,而这正是两者间差价的主要来源。

前文中提到Tiida五门车款仅有1.8升引擎可供选择,其实在税率方面完全没有影响,根据台湾法规,Tiida 1.6与Tiida 1.8车款所需缴交的牌照税同为7,120元,但在油耗方面的表现却有所差异,根据资料指出。Tiida四门的油耗测试数据为13.69km/l、20.30km/l,五门车款的油耗表现则为12.76km/l、18.96km/l,虽然数据落差并不大,对于预算行买家来说,这些油耗差异或许会导致买家弃五门选四门。

但事实上,买家们大多希望买到「1.6升五门车款」,而非妥协选择「线条怪异」的四门车型,看来这一点点的油耗差距并不能迫使买家转头Tiida四门车款的怀抱,只是造型上的差别,就能够导致这样的结果,倒是令人意外,完全颠覆了过去「四门比较安全」、「有行李厢比较实用」等购车观念。

从上面列举的车型看来,其实台湾汽车消费者相当可爱,也相当多元性!由于喜欢「美式风格」,即便年纪较大的Escape依然有人购买。嫌线条难看,宁愿多花十万买「Tiida五门款」也不愿屈就载物空间更大、车价更便宜的四门车款!这就是「自由经济」。本篇点出了各车之间的差异,同时也提醒开发工程师在设计时,千万别「背离民意」。
